艺术专题十一——明清的绘画(1368-1911)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3-12-15 浏览次数:687




        明初绘画继承南宋院体绘画传统,并形成以戴进为代表的“浙派”及由此流衍出来的“江夏派”,画风豪放。明中期,在苏州地区,以沈周、文徵明为核心的一批文人画家,发扬元画传统,表现文人优雅生活,构成了地域流派“吴门画派”。晚明,陈洪绶、徐渭以一种不同于时俗的独创精神为人瞩目,董其昌则重建文人画理论,提出“南北宗论”。清初,“四王”受董其昌影响,崇尚师古,掀起摹古潮流:以“四僧”为代表的一批遗民画家,重视师法自然和表现自我精神,给画坛带来清新的画风。清代中期的扬州,一批失意文人以绘画为业,自写胸臆,艺术形式标新立异,画史上称为“扬州画派”。清朝晚期,书坛碑学的兴起,启发画家吸收金石的笔意,后来逐渐形成了以赵之谦、吴昌硕为代表的金石画派,开创了刚健豪放的写意花卉的新画风。
       说到明代的绘画,大家一定会想到唐伯虎和他的几位友人,这就是“吴门四家”。明代中叶,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经济的繁荣,为绘画提供了大量的消费者。在富庶的江南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苏州(俗称吴门)涌现出以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为代表的画家群体“吴门画派”,沈、文、唐、仇四人被称为“吴门四家”。
唐寅号称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”,在江南可谓是妇孺皆知,民间故事《唐伯虎三笑点秋香》里的“伯虎”就是他的字。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,因无辜牵涉到一场考场舞弊案而入狱,出狱后,断了求功名的念头,从此放荡不羁、玩世不恭,成为靠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。
       唐寅的山水画多学李唐、刘松年,兼及元四家,又曾远游名山,故其画用笔豪放中见风雅情致,自创一派。唐寅亦擅长仕女人物画,多用“院体”工细着色之法描绘。他笔下的仕女多是下层社会的妓女,他以同情的态度描绘她们。《孟蜀宫伎图》取材于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,画中描绘的是四个盛装的宫伎正在精心打扮的情景,画上还题有一首诗:“莲花冠子道人衣,日侍君王宴紫薇。花柳不知人已去,年年斗绿与争绯。”这首诗点明了画题,指出宫伎这样精心打扮,只为了献媚,赢得君王宠幸。他以同情的态度批判了这些宫伎的生活态度。此画造型匀称,笔法细谨,用色鲜艳,雅俗共赏。
       徐渭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,他(1521—1593),字文长,号青藤道士、天池山人等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徐渭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狂士,他在书法、绘画、诗文、戏剧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。徐渭青年时代胸怀大志,但八次应试都未能求得功名,只得绝意于仕途。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肆虐,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广罗人才,徐渭被招为幕僚,深得赏识器重。胡宗宪被弹劾入狱后,徐渭离开胡府。不久,他惊闻胡宗宪自杀于狱中,害怕受到牵连,吓得精神失常,自持斧头击头,又以锥刺两耳,但都自杀未遂。后来他精神错乱失控,竟误杀妻子,被官府投入监狱里关了六年。出狱后,穷困潦倒的徐渭以诗文书画发泄愤世嫉俗之情。
       正是因为他性情放纵,将一腔愁愤寄托在诗文书画上,故其画不拘于细枝末节,所画花鸟以泼墨肆意挥洒,使形象更趋奔放简练,神韵尽现。大家熟悉的《墨葡萄图》,藤条盘曲交错,叶子披离纷杂,葡萄得意忘形。画上又题有一首诗:“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。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掷野藤中。”徐渭的一腔愁愤在此画中可谓一览无余。
       徐渭的绘画在当时并不被人重视,但他对后来的八大山人、石涛、郑板桥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齐白石等大家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。
       而清代最有名的的“四僧”指的是八大山人、石涛、髡残、弘仁四个和尚。他们的画崇尚面向自然、创造革新,反对泥古不化,陈陈相因。同时,他们的画或寄寓了心中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,如弘仁和髡残;或表现出亡国之恨,如八大和石涛。
 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朱耷(1626—1705),号雪个、八大山人等。明皇室后裔,江西南昌人。明亡后奔逃避难,装聋作哑,出家为僧,并借酒装疯,以避清兵捕杀。这样的求生之计实出无奈,其内心痛楚自不待言。他的诗画不时流露出这种悲愤的情怀,“墨点无多泪点多”,连落款“八大山人”也写得像“哭之”或“笑之”,寄寓了他内心的亡国之痛。
       八大以写意花鸟画著称,其画出自林良、徐渭等写意花鸟画,笔墨精练。他笔下的花鸟,大都形象怪诞,表情奇特,如禽鸟眼睛大多画成“翻白眼”,加上残枝败叶,画面一派寒苦,冷气逼人。《荷花水鸟图》,孤石倒立,疏荷斜挂,翻着白眼的缩头水鸟孤立在危石之上,让人感伤不已。
       八大的画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,对后来不少大家产生影响。
       清代的四王以及很多画家都为现在的老百姓熟知,但在清代还有一位独特的画家,他就是郎世宁。郎世宁(1688—1766),意大利人,是康熙末年来华的传教士,后供职宫廷。他以中国的工具、材料按西画的透视、解剖作画,在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结合上做出了尝试性的探索。郎世宁擅画人物故事、肖像、动物、花鸟、山水,尤以画鸟著名。他对清代宫廷绘画影响较大,死后被追封为侍郎。
       清代的扬州城,盐商富贾云集,他们以附庸风雅为时尚,加上新兴市民阶层对绘画的需求,于是一批职业画家寓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形成一个绘画群体,一般称为“扬州画派”。其中以汪士慎、黄慎、金农、高翔、李 、郑燮、李方膺、罗聘这八个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不因循统治者标榜“正宗”的守旧画风,继承徐渭、石涛等人的创作思想和实践,强调个性,强调抒发自己的感受,被称为“扬州八怪”。
       “扬州八怪”的绘画题材较为狭窄,一般选择梅、兰、竹、菊等题材,借物咏志,发泄胸中的牢骚,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标准有一定的距离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中,郑燮影响最大。郑燮(1693—1765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他是“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”,50岁出任县令,亲政爱民,终因得罪上级被罢官,于是到扬州卖画为生。
       郑板桥的画,题材主要是兰、竹,形象生动多姿,笔墨刚健。他经常借兰竹抒发自己的情感,并经常在画上题诗,其中最著名的题画诗为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他还提出“胸有成竹”的观点,把眼中、胸中、手中之竹概括为三个步骤,讲的既是画竹的方法,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。
       郑板桥的书法秀丽清逸,汉隶、楷行互参,以汉隶为主,独创一体,旧称“六分半书”,或称“板桥体”。